古稀老人创办德阳首家民间博物馆
时间:2015-01-27 15:18:22  来源:西南商报  作者:林静

    □本报记者 高贵富 李鹏飞 文/图

    新闻背景

    2014年7月31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近年来,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件》明文规定“应优先鼓励发展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或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代表性的民办博物馆,以及致力于抢救濒危历史见证物、填补某领域空白的民办博物馆”。

    新年伊始,四川省德阳市首家民间博物馆大唐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上万件藏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据当地文化部门有关人员介绍,绵竹大唐博物馆是德阳境内首家民间博物馆,而筹建这个博物馆的是祖籍绵竹的古稀老人、76岁的于荣光。

    数十年收藏 堪比正规博物馆

    22日,西南商报记者走进坐落在德阳市绵竹经济开发区的绵竹大唐博物馆,馆里陈列的各种藏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仿佛一下子沉浸在藏品的“海洋”中。十八罗汉、玉观音、陶瓷、金银……各种古董应有尽有。

    精神矍铄、衣着朴素的大唐博物馆负责人于荣光向西南商报记者介绍道,这些藏品大部分是祖辈收藏传承下来的,还有一些是他自己数十年的收藏。截至目前,他的“藏宝库”里玉器、青铜器、陶瓷等藏品数以万计,“单从数量上来讲,可以媲美一座正规博物馆。”

    于荣光说,根据家谱,他是明朝名臣于谦的第19代世孙,祖上世世代代都遵循着“治病不行医,读书不做官”的祖训。于荣光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绵竹市土门镇人。父亲在30多岁时去世,他与爷爷相依为命,从7岁开始跟着擅长寻宝的爷爷学习搞收藏。于荣光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艰苦,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爷爷也没有变卖古董,而是依靠做小生意维持祖孙二人的生计。

    106岁的爷爷去世后,于荣光便自己四处收藏。目前藏品已有上万件,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瓷器、木器等各种类别。这些藏品从材质、纹饰、做工、神态及其蕴蓄的文化元素上看,都相当考究。藏品年代跨度大,有远古的,也有近、现代的。其中,大唐金银器概括了丁卯桥、法门寺、何家村窖藏的部分藏品,瓷器方面也收藏有很多国家珍稀藏品。他的馆名“绵竹大唐博物馆”是著名书法家范曾题字。

    拥有众多“值钱物” 仍过简单生活

    采访中,于荣光老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个博物馆面积只有1700平方米,还有很多藏品还无法展出,将来只能分批次给大家展示。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件名叫“舞马衔杯”的藏品:“唐玄宗过生日的时候,他训练的马给他跳舞,跳完舞衔着杯子,跪下来给他敬酒,将这个画面印在壶上就叫舞马衔杯。”于荣光的工作室里,这样的宝贝还有很多。原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金银器、碑帖鉴定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蒋文光对于荣光收藏的金银器进行评价认为“均为难得的唐代金银器断代标准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丰富藏品的老人,却和老伴依靠企业退休金过着简单的生活。

    于荣光老人强调说,爷爷从小就告诉他这些“宝贝”都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东西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应该让世人共同欣赏。“小时候,受当时条件限制,没有地方展出,爷爷就经常摆出一个小方桌,将祖传的古董和自己的藏品拿给邻居们看。受爷爷的影响,于荣光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开一个博物馆,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宝贝。在当地政府无偿提供十年场地的支持下,加之其它两个企业的赞助,于荣光老人终于实现了开博物馆的愿望。他希望更多有兴趣的朋友带上身份证前去免费观看。

    “听了于老的介绍并参观了精美的藏品后,我们感受到了古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巴中的参观者张甫平告诉记者,他们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到祖先的伟大,“这对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很有必要。”

    据了解,从1月1日开馆至今,大唐博物馆已经接待包括江苏、江西等省游客上万人次。

德阳网版权所有 1997-2012 蜀ICP备12026989号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2-050013 川预审VDN0-ZL2B-4J0B-JB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