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到底是赚不到,还是赚不少?
时间:2014-05-19 16:20:1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林静

1.jpg

    种粮到底能不能赚钱?今年“双抢”时节,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调查发现:如果只种自家粮食,刨去各种成本,利润空间确实有限;但种粮大户却有“点土成金”的能力,规模种植让种植业“弱丑穷”的传统形象变身为“强富美”。

    A、赚不到!

    自己种 一亩只赚四五百元


    广汉市连山镇沙堆村村民蒋万学农忙时节不着急。原来,她家的3亩2分粮田,有2亩已流转给大户了。

    这么做,是经过一番仔细思量的。“反正种一季小春也赚不到啥子,还不如流转出去,1亩地保本还有1000元的流转费。”5月8日,坐在自家地头上,蒋万学给记者算了笔账:收成好,小麦亩产量有1000斤,去年国家最低粮食收购价1.12元/斤,每亩收入也就1120元。今年,国家调高了最低粮食收购价,每斤小麦可以多收入6分钱,那每亩收入可以多60元。还有政府的种粮补贴,蒋万学可以享受每亩1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今年小春每亩地收入约为1280元。“不会比这个多了。”

    蒋万学又掰起手指算起成本:每亩地买种子要花60元,1包复合肥150元,20斤尿素差不多30元,一季农药打下来差不多70元,拖拉机碾种85元,机收麦子又是80元。加起来,每亩小麦种植成本是475元。

    收支相抵,805元——这就是一亩小春粮食可能获得的最高净收益。但蒋万学却说:“哪有这么高?”因为人工晾晒费、运输费等还没算进去,“一亩小春最多也就赚个四五百元,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呢!如果年景不好,还白忙!”

    实际上蒋万学身边不少农民都开始懒得种粮了。“我算做得精细的了,每亩地才能收到1000斤麦子。好多人种‘耍耍粮’,一亩地只收得到六七百斤。”

    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大户,不仅可以收到稳定的流转费,丈夫也可以外出打工。剩下的1亩2分地,则可以“耍起耍起”种,主要供自家吃。“农村人没有买粮的习惯。能收1000多斤麦子,给面粉厂交200-300斤供自家今年吃,剩下的就都卖了。”

    B、赚不少!

    规模种植 一季粮盈利达6位数


    记者又来到锦花村,村民黄明水正忙着检查收割机。他是有名的种粮大户,去年承租了1100多亩土地种粮,盈利20多万元,加上20多万元的种粮补贴,盈利40多万元。“一亩三分地没盼头,但地种多了、技术到位了,地里也能刨出金子。”黄明水从2001年以来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由当初1家4口1亩多点地,一路扩展到如今的1100亩。规模化效应,让种粮能手“点土成金”,也见证着种植业由“弱丑穷”可变“强富美”。“规模化后,像种子、农药、肥料……很多成本都降下来了。”黄明水也算了笔账:每亩地平均下来,农药50元、种子50元、机播60元、机收60元、肥料140元、从田间运输到晒场20元、晒场整理60元、人工费用60元。几项费用加起来,成本差不多500元,再加上半年450元的流转费用,种一季小春的成本在950元左右。就按每亩1000斤产量、每斤1.18元的最低收购价计算,净收入230元,“但我有1100亩地,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也可以盈利25万多元。”黄明水骄傲地说。“靠农技让每亩小麦产量从之前最多300多公斤,增加至现在的最少400多公斤,增产的部分就是增收。”黄明水说,地是会说话的,你种得越精细,它的产量也就越高,大户绝对不能种“耍耍粮”。黄明水今年和省内一家种子公司签订协议,约700亩小麦都卖给该公司作种子繁育,“每斤可以多卖1角多钱。”即每亩地又要增收100多元。“这些企业只会找规模经营的农户,不可能跟散户合作,因为你无法保证品种、质量,而且产量也不够。”

    黄明水还在思考如何在农业产业链上“做文章”。“产量的提升空间已经不是特别大了,要增加收入,必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忙着搭建大米加工流水线。“以后大春收获的水稻,我可以先在这里烘干、精选,每斤至少要多2角钱呢!”黄明水说。

    专家点评

    有足够的规模 才有赚钱的空间


    吕火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从蒋万学和黄明水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差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重要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分散经营致使田块太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适度规模经营,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在市场上占有先机。比如黄明水,规模化为他带来了订单农业,也奠定了延伸产业链的基础。如果再加上品牌这个环节,那盈利将更多。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散户和大户在心态上也出现了变化。散户种一季只够自家吃,不如打工划算,因此容易放松田间管理,造成产量下降。而大户要获利,就必定精耕细作。

    所以,从稳定粮食生产的角度,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种粮不一定不赚钱,有了足够的规模,一样有赚钱的空间。

    本栏撰文 本报记者 许静 方圆 本报制图 龚武

德阳网版权所有 1997-2012 蜀ICP备12026989号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2-050013 川预审VDN0-ZL2B-4J0B-JB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