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坝里的文化生活
——四川省德阳市探索美丽乡村文化院坝建设
时间:2014-10-13 15:29: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林静

文化院坝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文化院坝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村上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解决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大量村转社区人口向小区集中,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小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如何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四川省正在探索一条建设乡镇级“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综合服务道路。

    按照“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导方针,德阳被四川省确立为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试点市。从去年8月起,德阳市启动了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明创建、道德讲堂等为一体的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工作,规划建设331个试点文化院坝。近日,德阳市第一、第二批共132个文化院坝试点已全部建成通过验收,剩下199个文化院坝试点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底前完成。文化院坝如何运作?当地居民评价如何?8月27日至29日,文化部部长蔡武率调研组赴四川考察调研,对四川“文化院坝”的建设予以了肯定。跟随文化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我们走进了德阳市的文化院坝。

    院坝里跳起广场舞

    每当夜幕降临,德阳市九龙镇清泉村聚居点文化院坝便会响起时下流行的广场舞音乐,吃过晚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们,三三两两往这里聚集,踩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这里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文化部门为所有村、社区配备了移动音响,老百姓每天都会自发地来到这里跳广场舞。《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还有今年很火的《小苹果》,城里有的曲目这里一应俱全,面对调研组的询问,当地老百姓说:“我们这里还有城里没有的新鲜空气和青山绿水呢。”舞台背后的背景墙上,绘上了鲜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画面中的民俗与美好生活仿佛也应声起舞,传递正能量。

    该文化院坝所处的位置是清泉村异地安置点,“5·12”地震后,原来居住在山上的村民实现了整体搬迁,被安置在了这里。点上共聚集了18个村民小组,329户1240人。为了让老百姓在这里不仅实现生活安居,同时还实现“文化安居”,当地政府投入了140万元建成文化院坝,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村上延伸到了这个聚居点,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解决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平日里,聚居点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老百姓自发组织了舞蹈队、秧歌队、龙灯队等多支文艺表演团队,常年开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节庆活动。

    “平日里,这个舞台搞什么活动,排什么舞蹈,唱什么歌,都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村民薛大姐是个热心肠,常常帮助村民们在自家院坝里组织办晚会,院坝里的舞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姓大舞台”。

    综合服务进院坝

    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让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好处。

    设立在聚居点的文化院坝,新增设了健身路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用来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乒乓球台旁边的文化院坝多功能活动室兼具了培训室和排练室、棋牌室、室内健身、室内电影放映多重功能。平常人们在这里下象棋,聊聊天,看电视、电影,文艺爱好者们也能在镜子前排练舞蹈,各有所乐,十分热闹。开阔的场地还不时组织各类培训,如文化培训、科普培训以及农业技能培训等,非常实用。

    新时代的新农民,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想快速获取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基于此,文化院坝增加了电子阅览的功能。青壮年人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小区里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会在文化志愿者的帮助下在电子阅览室跟亲人沟通联系。在现场我们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在跟远在浙江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通过电脑屏幕沟通万千亲情。

    九龙镇文化专干刘晓娟说,现在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文化需求也就随之增多,“自从文化院坝建成以来,开放使用效果非常好,老百姓满意度很高,打麻将的少了,邻里纠纷少了,参加锻炼的人多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留守儿童有玩伴

    暑期末的某一天,绵竹市遵道镇文化中心,小学教师廖继勇利用假期的最后一点时间进行留守儿童培训。当天的学习内容是写汉字,一撇一捺,方方正正,汉字的博大精深,在孩子们的书写中慢慢沁润进心田。老人们则喜欢聚坐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就着文化茶园里的茶水摆龙门阵,乐呵呵地憧憬着孩子们成长的美好未来。

    “爷爷,我还要耍一会儿。”今年夏天,家住广汉市新丰镇金华社区的胡德常和小孙子周家乐有了一个新的消暑“根据地”——儿童之家。“文化院坝建有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这些娃娃每天早上吃了早饭就到文化院坝来了,比我们值班干部还早。”当地文化专干说,暑期里大家临时给这些留守儿童当起了管家和监护人,“还有志愿者组织和义工来给他们搞活动,关爱他们的成长。”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大量村转社区人口还会继续向小区集中,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小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儿童之家等为依托,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汉市新丰镇正在探索一条建设乡镇级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综合服务道路。

    新丰镇党委书记肖兴琦说,新丰镇现有安置小区17个,居住人口3.7万余人,本着“三个最”,即新丰老百姓居住最集中的、文化活动开展最活跃的、最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选取了位于金华社区顺德安居小区建设乡镇级美丽新村文化院坝。

    “如何建设乡镇级美丽新村文化院坝,谁说了算,当然是群众说了算。”开建之前,新丰镇预设了37个个性化服务需求,发放1000余份问卷调查表向群众征求建设意见,最后确定出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建设方向及内容。

    根据安置小区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老年人、儿童留守家中的特点,社区打造了特别的活动功能室:老年棋牌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为了满足群众不同文化需求,力争让绝大多数群众愿意走进院坝、喜爱院坝,在院坝中找到自己的爱好,社区还打造了琴房、科普实验站、书画室、舞蹈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室外活动场所提供健身器材、篮球场地、乒乓球台和坝坝舞练舞场。

    当好管家请好专家

    “文化院坝是否受群众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者、指导者是否有热情、才干和感召力,为了突破基层文化工作‘缺人’这一瓶颈,我们在德阳各地尝试了文化专家、文化管家和义工这三支文化队伍建设模式。”德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选好管家,给每个文化院坝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协调;请好专家,即在当地聘请有文化专长的文艺人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专业指导和服务;用好义工,即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专家、管家和义工3支文化队伍,大大激发了文化院坝的活力。

    付招丽是九龙镇清泉村三组村民,她是一名家庭妇女,也是一名文化义工。平日里做完家务事后,她喜欢打开电脑,学一些时下最新的广场舞,然后在晚饭后来到文化院坝的舞台,打开音响,带领村里的广场舞爱好者一起舞动。“我的U盘里有100多支舞蹈,但更多的舞蹈是我自己改编的”,3年的志愿者工作已经让付招丽拥有了足够的实际经验,她知道如果舞蹈动作太过复杂,会打击村民学习的积极性。

    晚上7点到9点,雷打不动的广场舞活动,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村文艺队,常常代表村里参加镇上组织的各类文化赛事。

    通过试点,四川大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聚居点文化院坝、特色文化院坝,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尝试引进文化企业参与院坝建设,提高院坝的造血功能。

德阳网版权所有 1997-2012 蜀ICP备12026989号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2-050013 川预审VDN0-ZL2B-4J0B-JB40号